有一天,我的育兒群里,一位媽媽談起自家孩子和別人家孩子的差距。她特別焦慮,覺得已經發現的差距必須得儘快消滅掉,要不然就「一步趕不上,步步趕不上」了。
說實話,「差距」這個詞,對我來說還是挺陌生、挺新鮮的,因為養孩子十幾年,我幾乎根本不去想它。想看差距,放眼四顧,差距到處都是。比如大人,別人住大三居,你住小兩居,別人家是學區房,你家不是學區房,別人月薪3萬,自己月薪5千,別人假期境外游,自己假期農家樂,別人家孩子讓爸媽又省心又驕傲,自家孩子做個作業恨不得能氣死人……如果只看這些,估計人人都得抑鬱。
但生活不是這麼看的,決定一個人過得好不好的,不是這些,是你自己的幸福感、滿足感,還有——有沒有在為更好的生活努力。
比如孩子,別人家孩子畫畫特別棒,自家孩子只會塗鴉;別人家孩子英語吧啦吧啦,自家孩子還一點英語課都沒上;別人家孩子樂器都考到了多少多少級,自家這個練個琴都還得費勁催;別人家孩子回回考試班級最高分,自家孩子總得這裡那裡出點小錯,差上那麼幾分,別人家孩子酷愛運動,自家這隻「宅」得不行……
想找孩子的差距,不用出門,坐在沙發上想想,也能想出個百八十條。即便不跟別人家孩子比較,你也很可能發現,孩子離你自己的目標,差距也很大。如果只看這些,哪個爸媽都免不了焦慮。
但孩子不是這麼看的。他來到這個世界上,是來發展他自己,不是跟別人比高下的。他的任務是成長,不是消除他和別人的差距。
想消除差距,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差距會永遠存在。你不是天才,孩子也不是;你不完美,孩子也不是完美小孩;你不全能,孩子也不全能。每個人的天賦、成長環境、成長經歷等因素,也必然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差異。
接受這些,我們就能接受那些所謂的差距,一定會永遠存在,即便父母和孩子努力消滅了一個兩個三個,一定還有四個五個六個在後面等著。
有些差距是真的差距,比如有的孩子學習成績名列前茅,有的孩子連及格都困難;
有的差距只是不同,比如有的孩子更感興趣英語,有的孩子更感興趣中文;
有些差距可能完全是父母因為種種局限的錯認,比如,一些爸媽看別人家孩子總是那麼乖那麼聽話,而自家孩子什麼都有自己的主張,就認為是差距。其實有差距的並不是自家孩子,而是別人家那個乖娃娃,因為他只知道服從,並沒有自我。
只看差距,人會越來越焦慮。咱們可以打一個比方,只看差距,就好象站在一個圓的圓心,往哪邊看都是差距,哪個差距都想消除,於是就四面八方地努力,結果是,往這邊走一點,一回頭髮現離那邊更遠了,最後根本就不知道該往哪邊走、先往哪邊走,只好睏在原地干著急。
不少特別焦慮的父母,其實都是這種情況。不停「雞娃」,不停驅趕著孩子追逐,總想著我和孩子足夠努力了,那些差距就會消失,但往往做得越多,發現的差距也越多,人也越來越焦慮。
那麼,不看差距看什麼?更好的辦法是——看成長。把目光從別人家孩子身上收回來,專註於自己的孩子,把他的出生看成一個起點,把他的成長看成一條無限延伸的線,這條路上沒有別人,孩子是否在成長,只跟自己比較,不需要和別人比較。孩子要做的,只是站在這個點,超著未來的方向走,你知道,他每走一步,都前進了一點,這樣,做父母就會很有成就感。
看差距,你感知到的永遠是落後的狀態,還會不自覺地把這個信息傳遞給孩子,孩子由此真的會認為自己是一個永遠落後的孩子。這是個惡性循環。
看成長,你感知到的一直都是孩子在進步,就更容易用讚許的目光看待他,給他正面期許,由此你對孩子的滿意度、孩子在家庭中的處境,都會大大改善。
孩子總是接收到父母讚許、肯定的信息,也會認為自己是一個一直在進步的孩子,他的成長會越來越快、越來越好。這是個積極的、建設性的機制。
習慣看成長的父母,頭腦中是沒有差距這個詞的,因此孩子的生活中,也沒有這個詞。大家都很確定,我不需要不停地看別人,只要盡我所能、做好自己就好。這會讓你和孩子都甩掉沉重的「差距」包袱,輕鬆前行。
作者簡介:真心爸媽(徐智明、高志宏):一對真實的爸爸媽媽,本科均畢業於北京大學,真心媽媽為中國傳媒大學博士。育有兩子,一個生於2002年,一個生於2006年。我們在這個專欄中所分享的,都是自己親身經驗、思考所得,所有文章均為原創,歡迎轉發分享、評論、討論、提問。(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謝絕「轉載」)真心爸媽已出版的育兒書:
養育是不控制孩子,也不懈怠自己。 《育兒基本(1)》分享真心爸媽實現孩子自主生活、自主學習、自主閱讀、自主情感的基本教養法則;《育兒基本(2)》,分享真心爸媽與孩子合作的理念和方法。
說到孩子與孩子的差距,讓我來安慰安慰你
有一天,我的育兒群里,一位媽媽談起自家孩子和別人家孩子的差距。她特別焦慮,覺得已經發現的差距必須得儘快消滅掉,要不然就「一步趕不上,步步趕不上」了。
說實話,「差距」這個詞,對我來說還是挺陌生、挺新鮮的,因為養孩子十幾年,我幾乎根本不去想它。
想看差距,放眼四顧,差距到處都是。
比如大人,別人住大三居,你住小兩居,別人家是學區房,你家不是學區房,別人月薪3萬,自己月薪5千,別人假期境外游,自己假期農家樂,別人家孩子讓爸媽又省心又驕傲,自家孩子做個作業恨不得能氣死人……如果只看這些,估計人人都得抑鬱。
但生活不是這麼看的,決定一個人過得好不好的,不是這些,是你自己的幸福感、滿足感,還有——有沒有在為更好的生活努力。
比如孩子,別人家孩子畫畫特別棒,自家孩子只會塗鴉;別人家孩子英語吧啦吧啦,自家孩子還一點英語課都沒上;別人家孩子樂器都考到了多少多少級,自家這個練個琴都還得費勁催;別人家孩子回回考試班級最高分,自家孩子總得這裡那裡出點小錯,差上那麼幾分,別人家孩子酷愛運動,自家這隻「宅」得不行……
想找孩子的差距,不用出門,坐在沙發上想想,也能想出個百八十條。即便不跟別人家孩子比較,你也很可能發現,孩子離你自己的目標,差距也很大。如果只看這些,哪個爸媽都免不了焦慮。
但孩子不是這麼看的。他來到這個世界上,是來發展他自己,不是跟別人比高下的。他的任務是成長,不是消除他和別人的差距。
想消除差距,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差距會永遠存在。
你不是天才,孩子也不是;你不完美,孩子也不是完美小孩;你不全能,孩子也不全能。每個人的天賦、成長環境、成長經歷等因素,也必然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差異。
接受這些,我們就能接受那些所謂的差距,一定會永遠存在,即便父母和孩子努力消滅了一個兩個三個,一定還有四個五個六個在後面等著。
有些差距是真的差距,比如有的孩子學習成績名列前茅,有的孩子連及格都困難;
有的差距只是不同,比如有的孩子更感興趣英語,有的孩子更感興趣中文;
有些差距可能完全是父母因為種種局限的錯認,比如,一些爸媽看別人家孩子總是那麼乖那麼聽話,而自家孩子什麼都有自己的主張,就認為是差距。其實有差距的並不是自家孩子,而是別人家那個乖娃娃,因為他只知道服從,並沒有自我。
只看差距,人會越來越焦慮。
咱們可以打一個比方,只看差距,就好象站在一個圓的圓心,往哪邊看都是差距,哪個差距都想消除,於是就四面八方地努力,結果是,往這邊走一點,一回頭髮現離那邊更遠了,最後根本就不知道該往哪邊走、先往哪邊走,只好睏在原地干著急。
不少特別焦慮的父母,其實都是這種情況。不停「雞娃」,不停驅趕著孩子追逐,總想著我和孩子足夠努力了,那些差距就會消失,但往往做得越多,發現的差距也越多,人也越來越焦慮。
那麼,不看差距看什麼?更好的辦法是——看成長。
把目光從別人家孩子身上收回來,專註於自己的孩子,把他的出生看成一個起點,把他的成長看成一條無限延伸的線,這條路上沒有別人,孩子是否在成長,只跟自己比較,不需要和別人比較。孩子要做的,只是站在這個點,超著未來的方向走,你知道,他每走一步,都前進了一點,這樣,做父母就會很有成就感。
看差距,你感知到的永遠是落後的狀態,還會不自覺地把這個信息傳遞給孩子,孩子由此真的會認為自己是一個永遠落後的孩子。這是個惡性循環。
看成長,你感知到的一直都是孩子在進步,就更容易用讚許的目光看待他,給他正面期許,由此你對孩子的滿意度、孩子在家庭中的處境,都會大大改善。
孩子總是接收到父母讚許、肯定的信息,也會認為自己是一個一直在進步的孩子,他的成長會越來越快、越來越好。這是個積極的、建設性的機制。
習慣看成長的父母,頭腦中是沒有差距這個詞的,因此孩子的生活中,也沒有這個詞。大家都很確定,我不需要不停地看別人,只要盡我所能、做好自己就好。這會讓你和孩子都甩掉沉重的「差距」包袱,輕鬆前行。
作者簡介:
真心爸媽(徐智明、高志宏):一對真實的爸爸媽媽,本科均畢業於北京大學,真心媽媽為中國傳媒大學博士。育有兩子,一個生於2002年,一個生於2006年。我們在這個專欄中所分享的,都是自己親身經驗、思考所得,所有文章均為原創,歡迎轉發分享、評論、討論、提問。(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真心爸媽已出版的育兒書:
養育是不控制孩子,也不懈怠自己。 《育兒基本(1)》分享真心爸媽實現孩子自主生活、自主學習、自主閱讀、自主情感的基本教養法則;《育兒基本(2)》,分享真心爸媽與孩子合作的理念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