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聰姐,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讓孩子參加勞動的重要性。
為啥讓孩子參與勞動?怎樣才能吸引他們主動參與勞動。
如果兒童讓自己任意地不論去做什麼而不去勞動,他們就既學不會文學,也學不會音樂,也學不會體育,也學不會那保證道德達到最高峰的禮儀。
——德謨克利特
伏爾泰認為:」勞動可以使我們擺脫三大災禍:寂寞、惡習、貧困。」許多家長都會抱怨現在的孩子什麼都不會做,對孩子的未來表現出擔憂。但具體到自己的身上,怎樣培養孩子愛勞動的習慣,吸引孩子參與到勞動中來,對於很多家長來說還是一個難題。這裡,我們來和大家探討一下吸引孩子參與勞動的話題。為什麼要讓孩子參與勞動 孩子有勞動的慾望
孩子天生並不懶,在他學會說話、走路之後,自我意識也開始越來越強烈地表現出來,這時,他對於任何事都有強烈的參與意識。這種表現是非常明顯的,比如父母幫他穿衣服的時候,他固執地堅持「我穿、我穿」,媽媽希望有人幫自己遞一下東西,他固執地喊「我拿、我拿」,還有他看到大人掃地,就會去搶笤帚,並且說「我掃、我掃」,看到大人在洗碗,他也捲起袖子踮起腳尖把小手往水池裡伸,看到爸爸修理板凳,他也拿起小鎚子左敲右敲。在他看來,幹活兒就像做遊戲一樣有趣。
孩子有勞動的權利
參與勞動會讓孩子體會到勞動過程的樂趣和艱辛,懂得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還可以學會處理問題的技巧,並提高動手動腦的能力。而這些都是在為未來的生存和發展打基礎。孩子有責任承擔未來的種種重擔,他當然也有權利擁有承重的能力,我們成年人在責怪一些孩子不能擔負起明天的同時,也要考慮一下我們是否在他們兒時剝奪了讓他們掌握生存和承重本領的權利。
勞動是孩子的義務
我們很多父母都認為成年人有承擔各種勞動的義務,比如家務勞動。但卻常常認為孩子太小,這些事不是他們該做的,即使孩子偶有參與,也被認為是在幫助父母做事。實際上這種想法是不對的。孩子參與勞動,不是在」幫爸爸媽媽幹活兒」,因為作為一個家庭成員,他只要具備了一定的勞動能力,就有責任自覺地承擔能力範圍之內的勞動,這是一種家庭義務。不讓孩子參與勞動,就是阻止孩子為家庭盡應盡的義務。怎樣吸引孩子參與勞動 孩子本身有參與勞動的慾望,所以在吸引孩子參與勞動的問題上,父母首先要注意不能打擾孩子的勞動積極性,而是應該利用孩子的這種慾望,想辦法給他參 與勞動的機會,讓孩子的這種興趣變成習慣。
給孩子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務
大人幹活兒的時候,孩子總在周圍忙來忙去,恨不能親自動手來做這件事,參與意識極強。這時,父母不要總想把孩子從身邊趕走,而是要給他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務,讓他體會到參與的快樂。比如爸爸站在椅子上換燈泡,可以要求孩子幫助自己扶椅子,讓他把換下的舊燈泡放到桌子上,或者把新燈泡遞給爸爸。
具體到不同的年齡。三歲左右的孩子,可以參與一些臨時性的勞動,比如整理玩具, 給大人遞拖鞋,幫忙拿小工具等。 四歲左右的孩子,應該開始參與-些固定的勞動,比如每次打掃房間時,都由他擦桌椅,每次吃飯前後,餐具收他來收放。五歲以上的孩子,可以安排一些獨立完成的家務了,比如洗碗筷、手帕等。
需要注意的是,讓孩子參與的勞動一定是他力所能及的,至少也應該是通過一些努力能夠做成功的事情,千萬不要讓孩子做他根本做不到,或者做不好的事。這樣會讓孩子失去自信心,也失去對勞動的興趣。
利用孩子的「英雄意識」培養他的勞動興趣
小孩子的"英雄意識」表現在對"被需要」的重視上。當爸爸媽媽表現出特別需要他的幫助的時候,他的行動意識往往特彆強、特別積極。這是培養孩子勞動興趣的好機會,爸爸媽媽一定不要錯過。
但是,在用這種辦法讓孩子參與勞動的時候,"演技」一定要好 ,千萬別讓孩子產生反感。比如帶孩子去買菜,你可以讓孩子分擔一個小袋子,這時你要表現出很累的樣子對他說:「東西這麼多,媽媽真的是拿不動了,你幫媽媽拿一個好不好 ?」
孩子把袋子接過去,你要感謝他,路上還要時常地表揚幾句,比如假意自言自語地說: "哎喲,我可真幸福,孩子還這麼小,就能幫媽媽幹活兒了,要是沒有孩子幫我,我自己拎那麼沉的東西,可要把我累壞了。」這樣,孩子的英雄意識就更強了,他甚至可能轉過頭來再從你的手上搶其他的袋子拿,而且每次和你一起買菜的時候,他都會這麼做。
演技不好的父母可就不一樣了。有的父母一邊嘮叨著:「你都這麼大了,什麼也不知道干,大人拎這麼多東西,你好像沒事的人一樣。」一邊把袋子塞到孩子的手裡,一路上還不停地嘮叨: "你靠邊走行不行…都跟你說了讓你不要跑跑跳跳….一會兒要是把東西掉在地上,你看我打不打….這樣的表現能培養出一個勤快的孩子才怪呢。
爸爸媽媽要注意言傳身教
榜樣的力量同樣體現在這一方面。 首先是態度上的榜樣。爸爸媽媽對勞動的態度要端正,不要有任何厭惡勞動的言行,相反的要常常在家裡說勞動的好處,比如收拾過屋子之後,對乾淨的屋子發表番感慨,看到電視鏡頭裡髒亂的環境,要表示厭惡等等。
其次是行動上的榜樣。在有的家庭里,臟衣服換下來之後不及時洗,總是一直攢著,直到所有的乾淨衣服都被穿成了臟衣服,實在沒有可換的了,才無可奈何地大洗一場。平時每一餐吃完,碗筷也沒不會及時洗,而是放進水池,下一餐用乾淨的碗筷,直到所有的碗筷都用光了,再也沒有乾淨碗筷可用,才無可奈何地刷洗。這都是不好的習慣,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也會學到這種懶惰的習慣。
此外,氣氛也很重要。有的家庭里,所有的家務活兒都由一方來做,比如爸爸什麼都不做,所有的家務都由媽媽來做。爸爸即使有時間,也不會幫媽媽的忙, 而是要麼坐在一邊看書、 看電視,要麼上網,甚至可能做"監工" ,這對孩子的影響都是極壞的。
在進行家務勞動時,家庭的每個成員都應該參與其中,每個人負責的項目要有明確的分工,互相之間要做好配合。如果父母一方,或者其他家庭成員處於勞累、生病的狀態中,其他人要有意地對孩子表示要一起把這位家庭成員的活兒分擔下來,這也有助於讓孩子養成體諒別人、關心別人的習慣。
不要把家務勞動和物質獎勵掛鉤
千萬不要在孩子面前把參與勞動和物質獎勵掛鉤。有的家庭會把每項家務勞動明碼標價,用金錢吸弓|孩子參與勞動,這種方法受到很多人的推崇,認為可以培養孩子的生存意識,讓孩子知道賺錢的不易,同時也能讓他體會到」花自己賺的錢」的快樂,還能主動學會理財。但我們卻不太支持這種做法,因為這種方法不利於孩子的勞動自覺性和主動性的養成,對於勞動目的的判斷也容易極端。結語 把勞動作為懲罰孩子的手段也是不對的。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千萬不能以做家務勞動的方式對他進行懲罰,這會導致孩子對勞動失去興趣,產生逆反心理和消極情緒。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希望大家會喜歡。
讓孩子參加勞動的重要性,很多父母都忽視了
大家好,我是聰姐,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讓孩子參加勞動的重要性。
為啥讓孩子參與勞動?怎樣才能吸引他們主動參與勞動。
如果兒童讓自己任意地不論去做什麼而不去勞動,他們就既學不會文學,也學不會音樂,也學不會體育,也學不會那保證道德達到最高峰的禮儀。
——德謨克利特
伏爾泰認為:」勞動可以使我們擺脫三大災禍:寂寞、惡習、貧困。」許多家長都會抱怨現在的孩子什麼都不會做,對孩子的未來表現出擔憂。但具體到自己的身上,怎樣培養孩子愛勞動的習慣,吸引孩子參與到勞動中來,對於很多家長來說還是一個難題。這裡,我們來和大家探討一下吸引孩子參與勞動的話題。
為什麼要讓孩子參與勞動
孩子有勞動的慾望
孩子天生並不懶,在他學會說話、走路之後,自我意識也開始越來越強烈地表現出來,這時,他對於任何事都有強烈的參與意識。這種表現是非常明顯的,比如父母幫他穿衣服的時候,他固執地堅持「我穿、我穿」,媽媽希望有人幫自己遞一下東西,他固執地喊「我拿、我拿」,還有他看到大人掃地,就會去搶笤帚,並且說「我掃、我掃」,看到大人在洗碗,他也捲起袖子踮起腳尖把小手往水池裡伸,看到爸爸修理板凳,他也拿起小鎚子左敲右敲。在他看來,幹活兒就像做遊戲一樣有趣。
孩子有勞動的權利
參與勞動會讓孩子體會到勞動過程的樂趣和艱辛,懂得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還可以學會處理問題的技巧,並提高動手動腦的能力。而這些都是在為未來的生存和發展打基礎。孩子有責任承擔未來的種種重擔,他當然也有權利擁有承重的能力,我們成年人在責怪一些孩子不能擔負起明天的同時,也要考慮一下我們是否在他們兒時剝奪了讓他們掌握生存和承重本領的權利。
勞動是孩子的義務
我們很多父母都認為成年人有承擔各種勞動的義務,比如家務勞動。但卻常常認為孩子太小,這些事不是他們該做的,即使孩子偶有參與,也被認為是在幫助父母做事。實際上這種想法是不對的。孩子參與勞動,不是在」幫爸爸媽媽幹活兒」,因為作為一個家庭成員,他只要具備了一定的勞動能力,就有責任自覺地承擔能力範圍之內的勞動,這是一種家庭義務。不讓孩子參與勞動,就是阻止孩子為家庭盡應盡的義務。
怎樣吸引孩子參與勞動
孩子本身有參與勞動的慾望,所以在吸引孩子參與勞動的問題上,父母首先要注意不能打擾孩子的勞動積極性,而是應該利用孩子的這種慾望,想辦法給他參 與勞動的機會,讓孩子的這種興趣變成習慣。
給孩子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務
大人幹活兒的時候,孩子總在周圍忙來忙去,恨不能親自動手來做這件事,參與意識極強。這時,父母不要總想把孩子從身邊趕走,而是要給他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務,讓他體會到參與的快樂。比如爸爸站在椅子上換燈泡,可以要求孩子幫助自己扶椅子,讓他把換下的舊燈泡放到桌子上,或者把新燈泡遞給爸爸。
具體到不同的年齡。三歲左右的孩子,可以參與一些臨時性的勞動,比如整理玩具, 給大人遞拖鞋,幫忙拿小工具等。 四歲左右的孩子,應該開始參與-些固定的勞動,比如每次打掃房間時,都由他擦桌椅,每次吃飯前後,餐具收他來收放。五歲以上的孩子,可以安排一些獨立完成的家務了,比如洗碗筷、手帕等。
需要注意的是,讓孩子參與的勞動一定是他力所能及的,至少也應該是通過一些努力能夠做成功的事情,千萬不要讓孩子做他根本做不到,或者做不好的事。這樣會讓孩子失去自信心,也失去對勞動的興趣。
利用孩子的「英雄意識」培養他的勞動興趣
小孩子的"英雄意識」表現在對"被需要」的重視上。當爸爸媽媽表現出特別需要他的幫助的時候,他的行動意識往往特彆強、特別積極。這是培養孩子勞動興趣的好機會,爸爸媽媽一定不要錯過。
但是,在用這種辦法讓孩子參與勞動的時候,"演技」一定要好 ,千萬別讓孩子產生反感。比如帶孩子去買菜,你可以讓孩子分擔一個小袋子,這時你要表現出很累的樣子對他說:「東西這麼多,媽媽真的是拿不動了,你幫媽媽拿一個好不好 ?」
孩子把袋子接過去,你要感謝他,路上還要時常地表揚幾句,比如假意自言自語地說: "哎喲,我可真幸福,孩子還這麼小,就能幫媽媽幹活兒了,要是沒有孩子幫我,我自己拎那麼沉的東西,可要把我累壞了。」這樣,孩子的英雄意識就更強了,他甚至可能轉過頭來再從你的手上搶其他的袋子拿,而且每次和你一起買菜的時候,他都會這麼做。
演技不好的父母可就不一樣了。有的父母一邊嘮叨著:「你都這麼大了,什麼也不知道干,大人拎這麼多東西,你好像沒事的人一樣。」一邊把袋子塞到孩子的手裡,一路上還不停地嘮叨: "你靠邊走行不行…都跟你說了讓你不要跑跑跳跳….一會兒要是把東西掉在地上,你看我打不打….這樣的表現能培養出一個勤快的孩子才怪呢。
爸爸媽媽要注意言傳身教
榜樣的力量同樣體現在這一方面。 首先是態度上的榜樣。爸爸媽媽對勞動的態度要端正,不要有任何厭惡勞動的言行,相反的要常常在家裡說勞動的好處,比如收拾過屋子之後,對乾淨的屋子發表番感慨,看到電視鏡頭裡髒亂的環境,要表示厭惡等等。
其次是行動上的榜樣。在有的家庭里,臟衣服換下來之後不及時洗,總是一直攢著,直到所有的乾淨衣服都被穿成了臟衣服,實在沒有可換的了,才無可奈何地大洗一場。平時每一餐吃完,碗筷也沒不會及時洗,而是放進水池,下一餐用乾淨的碗筷,直到所有的碗筷都用光了,再也沒有乾淨碗筷可用,才無可奈何地刷洗。這都是不好的習慣,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也會學到這種懶惰的習慣。
此外,氣氛也很重要。有的家庭里,所有的家務活兒都由一方來做,比如爸爸什麼都不做,所有的家務都由媽媽來做。爸爸即使有時間,也不會幫媽媽的忙, 而是要麼坐在一邊看書、 看電視,要麼上網,甚至可能做"監工" ,這對孩子的影響都是極壞的。
在進行家務勞動時,家庭的每個成員都應該參與其中,每個人負責的項目要有明確的分工,互相之間要做好配合。如果父母一方,或者其他家庭成員處於勞累、生病的狀態中,其他人要有意地對孩子表示要一起把這位家庭成員的活兒分擔下來,這也有助於讓孩子養成體諒別人、關心別人的習慣。
不要把家務勞動和物質獎勵掛鉤
千萬不要在孩子面前把參與勞動和物質獎勵掛鉤。有的家庭會把每項家務勞動明碼標價,用金錢吸弓|孩子參與勞動,這種方法受到很多人的推崇,認為可以培養孩子的生存意識,讓孩子知道賺錢的不易,同時也能讓他體會到」花自己賺的錢」的快樂,還能主動學會理財。但我們卻不太支持這種做法,因為這種方法不利於孩子的勞動自覺性和主動性的養成,對於勞動目的的判斷也容易極端。
結語
把勞動作為懲罰孩子的手段也是不對的。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千萬不能以做家務勞動的方式對他進行懲罰,這會導致孩子對勞動失去興趣,產生逆反心理和消極情緒。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希望大家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