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現代的愛美之人和注重自己外表的人對於自己的頭髮很是看重,覺得頭髮能夠體現出一個人的性格、幹練等。但是古人對於自己的頭髮可能比我們還要看重。幾千年來,隨著歷史的變遷,中國人的頭髮習俗也不斷變化。實際上,中國人頭髮的變遷史就是中國不斷進步的一個縮影。
一:上古先民披髮文身
對於上古先民批發文身這件事情,在《韓非子》當中有著這樣的記載:「古者披髮文身。」這裡面的「古者」指的是未開化時期的人類,一般來說,披髮這件事默認的是周朝制定禮儀之前的事情。周王朝建立以後,社會的生產力不斷地發展,人民的社會幸福感與日俱增,人們便有了美的概念與看法,於是美首先就體現在了人的頭髮上,頭飾也被創造出來,隨後流行開來,到後來,圍繞頭髮也誕生了一些相關的禮儀。從披髮到愛美,再到頭飾和頭髮禮儀的產生,代表著中國慢慢的從原始不文明社會進步到文明社會。
《禮記·王制》當中記載:「東方曰夷,被發文身,有不火食者矣。」這句話說的是古代吳越一帶和某些南方民族的風俗;頭髮披散,身刺花紋。「不火食」說的是古代的南方人吃的都是生的食物,《禮記》這裡把「批發文身」和「不火食」兩種行為放到一起,實際上也就證明了「批發文身」在古人的眼裡是不文明的行為。
二:春秋時期綰髮結纓
清朝文人侯方域的《萬孝子割股議》中記載:「身體髮膚,不敢毀傷,聖人之訓也。」這句話最早是由是中國最偉大的教育家孔聖人提出來的。講的是頭髮是父母親賜予我們的,我們要好好愛惜。好好愛護自己的頭髮便是對父母的一種孝敬。於是當時的人們不光扎著頭髮,而且還戴著帽子,這一切都是為了保護好自己的頭髮。自從孔子立了「身體髮膚,不敢毀傷」的聖訓以後,照管好自己的頭髮不僅僅是美的體現,而且還具有了孝的意義,於是扎頭髮又多了「倫理」一份內涵。
春秋時期綰髮結纓
從這以後,不光是中原地區,連周邊的少數民族也受到中原的影響,全部綰髮結纓。此事在《漢書》當中有著明確的記載;「終軍上書,請受大冠長纓,以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乃使越王,越王請舉國內屬」。因而剃髮也就變成了一種刑法,代表犯了重罪、不可饒恕。頭髮中「孝」的內涵一直傳承到明清時期。
三:清時期剃髮蓄辮
從春秋時期到明朝滅亡,中國人一直遵循孔子聖訓,但是隨著清王朝的建立,中國開始剃髮蓄辮。清朝統治者的祖先是金人,金人是游牧民族,從小在馬背上長大,所以沒有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為了方便生活,便在很早就有了結辮的習慣。《宋史》當中記載:「是夕,天欲雨,電光四射,見辮髮者輒殲之。金兵退十五里。」這一句記載的是宋朝大將劉琦的抗金事迹。由此可見,在宋代的時候金人就已經開始結辮,滿族人也繼承了金人結辮的習慣。
金人有著強迫別人剃髮蓄辮的習俗,這種習慣也印在了滿族人的骨子裡,於是滿族人進入山海關以後,當時的統治者就開始大力提倡剃髮蓄辮的制度。但是漢人受儒家思想熏陶,幾乎無一人響應。搞的統治者很是不滿,於是順治皇帝下達了有名的「剃髮令」。讓各地的政府嚴格執行,在規定的時間內把所有人的長髮剃掉,若是有人反抗便是死罪。
在清朝統治者看來,剃髮結辮不光是一個習俗,更是一種思想和精神上的屈服,把剃髮結辮看作是對清王朝的歸順,對清王朝的認可。而把仍然綰髮看作是對明王朝的忠貞。剃髮結辮之後,頭髮的內涵從「孝」演變到了政治思想的高度。但是隨著時間的演變,不管是否認可清王朝的統治,所有人都剃掉了長發,紮起了鞭子。
四:太平天國恢復古制、蓄髮不剃
洪秀全在廣西起義之後的,建立「太平天國」。為了反清,又提起了兩百年前清王朝建立時強迫剃髮結辮之事。太平天國發布的《奉天討胡檄》當中說到:「夫中國有中國之形象,今滿洲悉令削髮,拖一長尾於後,是使中國之人變為禽獸也的。」把剃髮這件事看作是人向禽獸的轉變。於是又恢復了束髮的制度。
並且太平天國也把束髮也提高到政治思想的高度,把束髮看作是對太平天國的認同。一個人頭髮越長就代表著對太平天國的認同感越強,因為太平天國的人頭髮的長短取決於他們立下戰功的多少,因此,當時的百姓也把他們叫做是「長毛」。
但是隨著太平天國的滅亡,束髮這件事情也落下了帷幕。
五:清朝末落、剃髮易服
清朝結辮的制度一直影響了中國人兩百多年,最早剪掉辮子的不是本地的中國人,而是定居在新加坡的一些華人,他們認為結辮是一種陋習。但剃髮只是一些個例,並沒有大規模地進行,歷史上記載的第一個剪掉辮子的中國人是有著「國父」稱號的孫中山先生,孫中山先生認為剃髮代表的是革命的決心。
在1898年的時候康有為第一次提出剃髮,他也認為結辮是一種陋習,而且提出剃髮這種改變可以和「戊戌變法」相照應,能夠極大地振奮中國人的精神。但是康有為的提議被清朝者極力否決了。後來新加坡的華人受到工業革命的影響,破除了最後的心理障礙,進行了大規模的剃髮行動。
1903年"拒俄運動"爆發之後,在日本的中國留學生全部剪掉辮子,表示自己和清王朝的決裂。這種風氣越來越盛行,去日本的留學生更是把剪掉辮子當作是一種榮耀。這些留學生回國之後,把剃髮這種風尚也帶回了中國,這種風尚也慢慢在國內流行起來,連一些朝廷官員也開始剪掉辮子。到了後來清朝的資政院也通過了剃髮的議案。人們可以自由選擇是否剪辮子。
孫中山先生推翻清政府,統一了中國之後,頒布了強制性剪辮子的政令,自此之後,中國人結辮的陋習才得以廢除。剃髮易服代表著中國完全脫離了封建社會。
總結:其實,中國人頭髮的變遷史實際上是中國從不文明社會到新時期社會的一個具體表現。社會的發展在頭髮上表現得淋漓盡致。
上古先民披髮、春秋綰髮結纓、清朝結辮、到剃髮易服,談中國變遷
導言:現代的愛美之人和注重自己外表的人對於自己的頭髮很是看重,覺得頭髮能夠體現出一個人的性格、幹練等。但是古人對於自己的頭髮可能比我們還要看重。幾千年來,隨著歷史的變遷,中國人的頭髮習俗也不斷變化。實際上,中國人頭髮的變遷史就是中國不斷進步的一個縮影。
一:上古先民披髮文身
對於上古先民批發文身這件事情,在《韓非子》當中有著這樣的記載:「古者披髮文身。」這裡面的「古者」指的是未開化時期的人類,一般來說,披髮這件事默認的是周朝制定禮儀之前的事情。周王朝建立以後,社會的生產力不斷地發展,人民的社會幸福感與日俱增,人們便有了美的概念與看法,於是美首先就體現在了人的頭髮上,頭飾也被創造出來,隨後流行開來,到後來,圍繞頭髮也誕生了一些相關的禮儀。從披髮到愛美,再到頭飾和頭髮禮儀的產生,代表著中國慢慢的從原始不文明社會進步到文明社會。
《禮記·王制》當中記載:「東方曰夷,被發文身,有不火食者矣。」這句話說的是古代吳越一帶和某些南方民族的風俗;頭髮披散,身刺花紋。「不火食」說的是古代的南方人吃的都是生的食物,《禮記》這裡把「批發文身」和「不火食」兩種行為放到一起,實際上也就證明了「批發文身」在古人的眼裡是不文明的行為。
二:春秋時期綰髮結纓
清朝文人侯方域的《萬孝子割股議》中記載:「身體髮膚,不敢毀傷,聖人之訓也。」這句話最早是由是中國最偉大的教育家孔聖人提出來的。講的是頭髮是父母親賜予我們的,我們要好好愛惜。好好愛護自己的頭髮便是對父母的一種孝敬。於是當時的人們不光扎著頭髮,而且還戴著帽子,這一切都是為了保護好自己的頭髮。自從孔子立了「身體髮膚,不敢毀傷」的聖訓以後,照管好自己的頭髮不僅僅是美的體現,而且還具有了孝的意義,於是扎頭髮又多了「倫理」一份內涵。
春秋時期綰髮結纓
從這以後,不光是中原地區,連周邊的少數民族也受到中原的影響,全部綰髮結纓。此事在《漢書》當中有著明確的記載;「終軍上書,請受大冠長纓,以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乃使越王,越王請舉國內屬」。因而剃髮也就變成了一種刑法,代表犯了重罪、不可饒恕。頭髮中「孝」的內涵一直傳承到明清時期。
三:清時期剃髮蓄辮
從春秋時期到明朝滅亡,中國人一直遵循孔子聖訓,但是隨著清王朝的建立,中國開始剃髮蓄辮。清朝統治者的祖先是金人,金人是游牧民族,從小在馬背上長大,所以沒有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為了方便生活,便在很早就有了結辮的習慣。《宋史》當中記載:「是夕,天欲雨,電光四射,見辮髮者輒殲之。金兵退十五里。」這一句記載的是宋朝大將劉琦的抗金事迹。由此可見,在宋代的時候金人就已經開始結辮,滿族人也繼承了金人結辮的習慣。
金人有著強迫別人剃髮蓄辮的習俗,這種習慣也印在了滿族人的骨子裡,於是滿族人進入山海關以後,當時的統治者就開始大力提倡剃髮蓄辮的制度。但是漢人受儒家思想熏陶,幾乎無一人響應。搞的統治者很是不滿,於是順治皇帝下達了有名的「剃髮令」。讓各地的政府嚴格執行,在規定的時間內把所有人的長髮剃掉,若是有人反抗便是死罪。
在清朝統治者看來,剃髮結辮不光是一個習俗,更是一種思想和精神上的屈服,把剃髮結辮看作是對清王朝的歸順,對清王朝的認可。而把仍然綰髮看作是對明王朝的忠貞。剃髮結辮之後,頭髮的內涵從「孝」演變到了政治思想的高度。但是隨著時間的演變,不管是否認可清王朝的統治,所有人都剃掉了長發,紮起了鞭子。
四:太平天國恢復古制、蓄髮不剃
洪秀全在廣西起義之後的,建立「太平天國」。為了反清,又提起了兩百年前清王朝建立時強迫剃髮結辮之事。太平天國發布的《奉天討胡檄》當中說到:「夫中國有中國之形象,今滿洲悉令削髮,拖一長尾於後,是使中國之人變為禽獸也的。」把剃髮這件事看作是人向禽獸的轉變。於是又恢復了束髮的制度。
並且太平天國也把束髮也提高到政治思想的高度,把束髮看作是對太平天國的認同。一個人頭髮越長就代表著對太平天國的認同感越強,因為太平天國的人頭髮的長短取決於他們立下戰功的多少,因此,當時的百姓也把他們叫做是「長毛」。
但是隨著太平天國的滅亡,束髮這件事情也落下了帷幕。
五:清朝末落、剃髮易服
清朝結辮的制度一直影響了中國人兩百多年,最早剪掉辮子的不是本地的中國人,而是定居在新加坡的一些華人,他們認為結辮是一種陋習。但剃髮只是一些個例,並沒有大規模地進行,歷史上記載的第一個剪掉辮子的中國人是有著「國父」稱號的孫中山先生,孫中山先生認為剃髮代表的是革命的決心。
在1898年的時候康有為第一次提出剃髮,他也認為結辮是一種陋習,而且提出剃髮這種改變可以和「戊戌變法」相照應,能夠極大地振奮中國人的精神。但是康有為的提議被清朝者極力否決了。後來新加坡的華人受到工業革命的影響,破除了最後的心理障礙,進行了大規模的剃髮行動。
1903年"拒俄運動"爆發之後,在日本的中國留學生全部剪掉辮子,表示自己和清王朝的決裂。這種風氣越來越盛行,去日本的留學生更是把剪掉辮子當作是一種榮耀。這些留學生回國之後,把剃髮這種風尚也帶回了中國,這種風尚也慢慢在國內流行起來,連一些朝廷官員也開始剪掉辮子。到了後來清朝的資政院也通過了剃髮的議案。人們可以自由選擇是否剪辮子。
孫中山先生推翻清政府,統一了中國之後,頒布了強制性剪辮子的政令,自此之後,中國人結辮的陋習才得以廢除。剃髮易服代表著中國完全脫離了封建社會。
總結:其實,中國人頭髮的變遷史實際上是中國從不文明社會到新時期社會的一個具體表現。社會的發展在頭髮上表現得淋漓盡致。